子夜,电子钟的荧光在介入室墙壁上无声跳动,三双被蓝光映亮的眼睛正聚焦在屏幕的方寸之间。这是国药东风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团队与生命对弈的第五个小时,柳叶刀在0.1毫米的胆管壁间游走,导丝正穿越肿瘤构筑的黑暗迷宫。
病床上七旬老者因壶腹部占位已与死神交手数回合——持续加重的黄疸如阴云笼罩,随时可能引爆的肝功衰竭、感染性休克更让治疗陷入两难:冠心病病史与长期抗凝治疗,让常规的PTCD引流成为出血风险极高的险棋;占位性质未明,又似悬在诊疗路径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我们要在影像迷宫完成双重突围。"学科带头人周文波教授、孙少华主任在术前多学科会诊中定下战术:先以超声内镜实施壶腹部肿瘤精准穿刺活检,同步启动ERCP支架置入建立生命通道。若遭遇胆管完全闭塞的极端情况,则启动备选方案——超声内镜与十二指肠镜双镜合璧,在毫米级狭窄胆管中完成导丝穿越的"太空对接"。
无影灯亮起的瞬间,一场现代医学的"星际穿越"就此启程。魏广民医生执超声内镜如执星图,在错综复杂的解剖结构中捕捉肿瘤的蛛丝马迹;胡洪生副主任操控十二指肠镜如握光剑,在荧屏的星辰大海中追寻胆管的微光。当穿刺活检确诊恶性占位,当导丝在闭塞段前裹足不前,预案中的"双镜对接"程序即刻启动。
"导丝前进3毫米,角度修正15度""十二指肠镜同步跟进!"手术室化作精密仪器的交响现场,内镜专科护士徐伶俐的器械传递如行云流水,监测仪器的滴答声与医生的指令形成独特韵律。五小时不眠不休的毫米级推进中,四双手演绎着超越器械本身的生命温度——那是被汗水浸透却浑然不觉的手术衣,是错过饭点却依然精准稳定的操作,更是将患者安危置于首位的医者本能。
当黑色的胆汁冲破阻塞奔涌而出,当支架在X光屏上绽放成希望之花,监护仪规律的蜂鸣仿佛胜利的号角。窗外晨光初露,介入室的电子钟定格在凌晨2:27,这个数字将成为医疗团队荣誉簿上新的刻度——他们不仅完成了鄂西北首例超声内镜联合ERCP支架植入术,更在古稀老人的生命长卷中续写了温暖篇章。
术后查房时,老人褪去黄疸的面庞映着朝阳,家属手机里珍藏的手术室监控画面正在传播:镜头里弯腰操作的蓝衣身影,无影灯下蒸腾的汗气,以及成功瞬间四双手同时举起的胜利手势——这些定格画面,恰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现代诠释。在肝胆胰外科病区,这样的长夜故事仍在继续:有人将幼儿的晚安语音设为手术闹钟,有人在办公室常备行军床,更多人把"下班"写进行程表的"待定"栏。他们用柳叶刀雕刻希望,以仁心为经纬,在生命的至暗时刻编织破晓的曙光。
【医者手记】"医学的锋利永远需要温暖的刀鞘。"周文波教授在晨交班时轻抚手术录像,"当我们突破技术禁区时,不要忘记——那不仅是支架在胆管里张开,更是医患之间的信任在生长。"此刻,走廊尽头的病房传来悠扬口琴声,康复中的老者正用《东方红》旋律,为这群生命的摆渡人谱写新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