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一、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的或全脑的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h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它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占卒中的85%。

二、脑卒中有什么临床表现?

这取决于脑损伤的部位、大小和性质。急性期的患者可有突发肢体乏力、麻木、口角歪斜等,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临床病情稳定后可遗留有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视野缺失(偏盲)、偏身运动障碍(偏瘫)、失语、构音障碍、认知障碍、吞咽障碍、心理障碍等。

三、危险因素

①可调控的因素:防治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

②可改变的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大量饮酒、吸烟等。

③不可改变的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等。

四、“中风120”三步识别法

“1看脸”:立即检查面部是否歪斜、口角不对称。

“2查臂”:双手平举,是否突然出现单侧手臂无力或无法抬起。

“0听言”:说话是否突然含糊不清或无法说话。

五、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急性期:

指发病后1-2周,以预防废用综合征为主。

意识不清的患者以体位转换、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预防关节挛缩为主;

清醒的患者以被动/主动-助力关节活动度训练、早期坐位平衡、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训练为主。

恢复期:

指发病后的1周-6个月,抑制患侧的痉挛模式、加强患侧肢体的主动运动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进行患侧肢体的运动和感觉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家庭指导和家庭改造。

后遗症期(居家康复期):

指发病后6个月后,脑损害导致的功能障碍经过各种治疗,受损的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的改善。应加强残存和已有的功能,即代偿性功能训练,包括矫形器、步行架和轮椅等的应用,以及环境改造和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以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预防各种并发症,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激发起主动参与的意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六、健康宣教

一级预防

针对具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积极治疗危险因素,同时定期监测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疾病发生。

①防治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发病的最主要因素

②防治高脂血症

③防治高血糖

④防治超重或肥胖

⑤抗血小板预防性用药

二级预防:

针对已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卒中的患者,给予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严重脑血管病的发生。

三级预防:

对已患脑卒中的患者,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心理治疗、言语治疗、中医特色疗法等综合措施,加强康复护理,防止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