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息肉及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治疗

息肉是一种从黏膜表面畸形突出到达腔内部的突起样病变的统称。胃肠息肉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肠息肉病并没有明显的年龄层次划分,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且生较缓慢。肿瘤性息肉与癌发生关系密切,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变率,是癌前期病变或状态。

图片6.png 

  

胃肠为什么会长息肉呢?

原因不是很明确,主要与人体先天遗传易感病态因素、感染、炎症其他慢性刺激、种族、饮食成分(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等因素有关。

胃肠息肉的分类

临床上息肉的分类: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

1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无蒂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需要尽早切除。

2非肿瘤性息肉:与癌发生关系较少包括幼年性息肉和炎性息肉。

胃肠息肉的治疗

方法一:内镜下息肉电切除术:是指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蛋白及血管发生凝固,达到息肉切除效果的治疗技术。可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的择期手术,是消化道息肉的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不产生神经效应,对心肌和其他神经肌肉无影响,保证人体安全。

适应证:

1、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

2、直径<2cm的无蒂息肉。

3、分布散在、数目较少的多发性息肉。

方法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是指内镜下将病变黏膜完整切除的手术,是一种结合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注射术发展而来的治疗方法,属于择期诊断性或根治性手术。手术旨在通过大块切除部分黏膜(深度可达黏膜下组织)诊治黏膜病变。

适应证:

1消化道的黏膜病变常规活检后未确诊者。2.消化道扁平息肉、癌前病变、早期癌及部分源于黏膜下层和黏膜肌层的肿瘤。

 图片7.png

 

方法三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治疗手段,也是临床应用前景很好的技术,让更多的早期消化道癌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ESD与剖腹手术及以往EMR等内镜治疗方法比较,具有1、创伤小,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3、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4、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

ESD适应症:(1)早期癌:根据医生经验,结合染色、放大和超声等其它内镜检查方法,确定肿瘤局限在黏膜层和没有淋巴转移的黏膜下层,ESD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2)巨大平坦息肉:超过2厘米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推荐ESD治疗,一次完整的切除病变。(3)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和类癌等,如位置较浅(来源于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通过ESD可以完整剥离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