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东风总医院

护理风采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发布时间:2020-05-19 浏览次数:

《追风筝的人》,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就被这个名字所吸引。全书围绕着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爷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随着剧情的跌宕曲折,我的心也是波潮起伏。

书中有名的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是忠诚与信任,是心甘情愿不求回报的付出。哈桑对阿米尔少爷如是说,完全出自于本心。他把它当作一种责任和义务,犹如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一般。

故事由两个少年主仆式友谊展开,在阿塞夫和阿米尔、哈桑发生冲突中,哈桑用弹弓维护了阿米尔;在一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为了赢得爸爸的好感而勇夺冠军,哈桑则保证去追到第二名的风筝以证明阿米尔的战绩,归途中,哈桑被阿塞夫等人截住,阿塞夫要哈桑把风筝给他,哈桑不肯,于是阿塞夫强暴了哈桑,这一切被阿米尔看到,怯懦的阿米尔没有挺身而出。

哈桑言行一致,默默无闻地位满足阿米尔的一切愿望而努力。看似卑微,正因为如此,他的形象却突然变得高大起来。

 阿米尔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内心却十分地纠结。与仆人哈桑比起来:一个是信任,一个是谎言;一个是罪恶,一个是善良;一个是人性,一个是兽性……在整个的故事里纠缠。

 书中故事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阿富汗,因穆斯林文化冲突而战争不断,种族冲突和宗教矛盾激化,个人情感和社会制度对立。从而催生了无数像故事里的悲剧与坎坷。

 主人公阿米尔当时13岁,哈桑只有12岁,本来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因为哈桑是仆人的妻子所生,而且是哈拉扎人,所以就不能被承认,只能作为阿米尔的仆人跟随着他。因为战争,阿米尔一家被迫出走美国。

 之后,阿米尔在美国上大学,毕业之后成了作家,认识了同样来自阿富汗的一个将军塔赫里的女儿索拉雅,并和她结婚。爸爸在此期间因肺癌去世。阿米尔和索拉雅搬到了旧金山。他们想有一个孩子,但始终没能如愿。而远在巴基斯坦哈桑也已结婚,还有了一个儿子索拉博。

 1996年塔利班占领喀布尔之后,强占了哈桑家的房子,还因种族歧视当街枪毙了哈桑及其妻子。索拉博进了孤儿院。拉辛汗打电话告诉阿米尔,哈桑其实是阿米尔爸爸的私生子。阿米尔几经挣扎,他终于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懦弱与自私,踏上了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像男子汉一样回到了故乡,去寻找哈桑的儿子。

 当找到了索拉博所在的孤儿院之后,才发现索拉博已经被一个塔利班头目带走,原来这个塔利班头目就是阿塞夫。索拉博已经成了一个被性侵犯的舞童。阿塞夫告诉阿米尔可以带走索拉博,但必须和他先处理一些陈年烂账。阿塞夫戴上不锈钢拳套,轻松毒打毫无搏击经验的阿米尔,但不料索拉博用形影不离的弹弓打瞎了其左眼。阿米尔和索拉博这才趁机逃出。

在阿米尔带着索拉博回到美国之后,索拉博因为感情受到伤害不再和任何人交流。却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的一个周末,在一个公园里,索拉博终于因为追风筝对阿米尔微笑……

在故事里,哈桑是追的不止是风筝,还是对阿米尔的忠诚。阿米尔将哈桑的追逐与善良都给予了索拉博,索拉博因为追风筝对阿米尔微笑是对阿米尔最好的心灵抚慰。

为你,千千万万遍。在读过《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之后,这句话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每每想起,便在内心泛起温暖的涟漪,总能在那些倍感沮丧的日子里带给我一种力量。故事里的主人公历经千辛万苦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作为读者的我也从中获取了自我救赎的钥匙。我想这就是读一本好书能够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

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都能让我们勇敢去追。神内二 郑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