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你怕了吗?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一方面是因为女性对乳腺健康体检的意识有所增强,通过彩超或钼靶提高了乳腺癌的检出率,另一方面也跟女性面临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有关。最新数据显示,乳腺癌在全球新发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在所有因恶性肿瘤致死的病例中排名第五,足见其高发病率和致死率。下面就从乳腺癌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等方面做一个简短的介绍,希望能让大家对乳腺有一个较为科学和理性的认识。

一、概述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绝经期前后(40-60岁)的妇女。其发病原因至今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等;(2)月经初潮年龄早、绝经晚、不孕等;(3)遗传;(4)局部受到过放射线照射;(5)营养过剩、肥胖、高脂肪饮食等。

乳腺癌在病理学上主要分为非浸润性癌(如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等)、浸润性特殊癌(如乳头状癌、髓样癌等)、浸润性非特殊癌(如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等)三种类型,前两种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第三种是恶性程度较高的,同时也是最常见的类型。

众所周知,转移是癌症的主要特点,乳腺癌也不例外,癌细胞除了可以在乳腺内蔓延,也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到腋窝淋巴结,或者通过血液转移到骨骼、肺、肝脏等器官。


二、临床表现

乳腺癌早期往往没有什么特殊的症状,很多患者都是通过健康体检发现乳腺内有结节,并经过后续进一步的检查确诊为乳腺癌。也有一部分患者是自己无意间发现的,往往不伴有疼痛感,包块的质地偏硬,随着肿瘤细胞的生长,包块体积逐渐增大,可引起包块表面皮肤出现凹陷,牵拉乳头使之内陷,当侵犯皮下淋巴管时,导致淋巴回流障碍,则会使乳腺皮肤呈现出“橘皮样”外观。如果发生淋巴结转移,常可在腋窝触及肿大、质硬甚至是融合成片的淋巴结。如果发生骨骼、肝脏等远处器官的转移,则相应的出现疼痛、黄疸等表现。除了表现为乳腺无痛性包块,也有一部分人的初始症状是发现乳头溢液或乳头糜烂。

另外有两类特殊的乳腺癌与一般的乳腺癌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炎性乳腺癌表现为乳房局部皮肤的红肿、发热、粗糙,不久就可波及大部分乳房皮肤。乳头湿疹样乳腺癌表现为乳头瘙痒、烧灼感,然后出现乳头和乳晕皮肤变粗糙、糜烂如湿疹样。

总之,乳腺癌早期并没有什么特异性的症状,无痛性包块是最为常见的,若发现乳头溢液、乳头内陷、乳房皮肤呈“橘皮样”或“湿疹样”改变等症状,就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三、常规辅助检查

超声和钼靶是较为常见的检查手段。超声具有无创、便捷、灵敏度高等特点,根据包块在超声下的影像学表现(质地、边界、纵横比、有无钙化等),可分为0-6级,级别越高恶性的可能性越高。钼靶对微小钙化的敏感性较超声高,可以与超声结合在一起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但因其具有辐射,故而不建议其作为年轻女性的首选检查。核磁共振检查是对钼靶和超声的重要补充,对微小病灶、多发病灶、评价病变范围有优势。病理检查是诊断乳腺癌的金标准,常用的方式有细针针吸细胞学检查、空心针穿刺活检、麦默通旋切术以及手术整体切除病检。但病理检查属于有创性检查,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式。

四、治疗

目前针对乳腺癌的治疗,多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早期乳腺癌,手术治疗是首选。应该根据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个人意愿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往多追求根治性切除,即整个乳房、腋窝淋巴结甚至是胸部肌肉都要被切除,现在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逐渐被大众需求,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医生要综合分析患者的情况,患者自己也要对此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不要一味的为了追求美观而影响最终的疗效。此外,目前乳腺整形外科也发展的较为迅速,很多乳腺癌患者均可在手术后进行乳房重建术,既保证了疗效,又满足了患者对美观的追求。

手术治疗只是乳腺癌治疗的一部分,术后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放射治疗是较为常规的方式。近些年,生物靶向治疗也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对一些晚期或复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已经显示出了较为确切的疗效,但价格较为昂贵。

五、总结

乳腺癌虽然发病率高、致死率亦较高,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早发现、早治疗是乳腺癌防治的基本原则,切忌因为不好意思而延误治疗。乳腺的自我检查应该是每一个成年女性都要掌握的,同时也要提高健康体检意识,特别是那些有前文所提及的危险因素的女性,而一旦发现问题也不要过度紧张,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积极配合治疗。